菡子与纯姐(6)
聆 听
笔者小时候就听到“菡子”的名字了,那时文革已经爆发,老妈在溧阳县总工会的图书馆工作。1966年到1969年这段时间,学校也开始了文革,直至“停课闹革命”。那时,我经常到总工会图书馆去看书,去借书看书的绝大部分是机关干部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人,偶然也听到他们谈溧阳籍女作家茶亭人罗菡子,那时大家只称她为“菡子”。
大约是1980年的深秋,那天我到老邻居程纯老师家去玩。我到程老师家去,不仅仅是她和我母亲大家是老师,更因为她的小儿子韩云刚和菡子的儿子田小元曾经是我的同班同学。我刚刚落坐,程老师就对我说:菡子来溧阳了,这次是县里领导请她来的,因为县里有关方面决定请这位全国著名女作家给家乡人上一堂课,也就是请菡子给大家作读书报告。你如果有空的话,明天陪刚刚一起去听听。我一听十分高兴,当时就与刚刚约好,一起去参加菡子的读书报告会。
参加这次读书报告会的对象是各公社、镇的秘书、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搞文字宣传方面的专职人员。报告会的地点就在溧阳县招待所(今溧阳宾馆)的会堂。第二天,我和刚刚约好,一同早早来到了溧阳县招待所的演讲会场,找了前排的位置坐了下来。
那天参加菡子文学报告会的足有二三百号人,当主持会议的县有关部门领导简单介绍了菡子的情况后,请菡子上台。在热烈的掌声中,时年六十岁的菡子笑吟吟地走上台,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菡子。那天菡子一头短发,还戴了一顶旧的鸭舌帽,这样的帽子当年溧阳农村老农经常戴,上身着已经洗得发白“卡其布”中山装,下着深色秋裤。从她走上台时矫健的步伐,我目睹她的个子不矮,起码有一米六五左右。
菡子的演讲能力不亚于她写的书,报告会讲的生动活泼、故事性特强。从她童年开始,讲到宝塔湾下的小学念书,高小毕业时全县小学会考,她得了第三名,并考上了苏州女子师范学校,并爱上了文学。1935年秋,14岁的她参加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初中部作文竞赛,获第一名,参赛作品《深秋》发表于《苏州日报》。而抗日战争的爆发,则成为她人生道路的转折点。从参加“一二·九”学生运动,到参加抗日活动,最后步行一千多里路到江西南昌参加新四军的故事。
在皖南云岭军部,菡子成为新四军第一代女兵,开始了真正的战士生活。在敌后游击区,她有幸借到一位爱国人士的《鲁迅全集》,从此她走南闯北,背包里总有几本鲁迅的著作相伴。她不仅读,还做札记。菡子在回忆讲述抗战初期的形势时,讲了许多当时的抗日故事。抗战初地方民间的抗日团体五花八门,有几杆枪就拉队伍,号称“抗日司令”。那时,社会上到处都是“抗日司令”,即使你去厕所拉屎,一排蹲坑上必有“抗日司令”。
菡子自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发表处女作《群像》后,她先后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《纠纷》、《群象》、散文集《和平博物馆》、《幼雏集》、《前线的颂歌》、《初晴集》、《素花集》、《乡村集》、《记忆之珠》、《玉树临风》,短篇小说散文集《万妞》、《前方》,电影文学剧本《江南一叶》,长篇传记文学《乡村的童年》等。这是她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,艰苦挣扎、跋涉,呕心沥血奉献给社会的赤诚,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素洁而热烈的花朵。
菡子是从小说创作转而走上散文写作的。在她走上业余文学创作最初的二十年里,先后写作短篇小说三十余篇,编入《群像》、《纠纷》、《和平博物馆》、《万妞》和《前方》等短篇小说集或小说散文集。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,她的第一篇战地通讯《在胜利的前沿阵地上》在《人民日报》第一版发表后,相继发表了写她在上甘岭坑道见闻的《和平博物馆)。英雄郑小强怎样从岩顶跳进敌人堆里,拉响了手雷以及《从上甘岭来》等十余篇散文、特写和小说,使她成为当时国内十分被人注目的女作家。
清楚地记得,在报告会结束时,菡子说:做一个作家起码要留下三百万字才不辜负自己的一生!难怪那天在报告会中途休息时,许多与会者听了她的报告,心情非常激动,有一位农村来的溧阳县广播站(溧阳市广播电视局前身)特约通讯员真诚地说,听了菡子的报告,比吃到一大碗红烧肉还舒服。
2023.6 于平陵书屋
菡子在上甘岭前线的高射机枪阵地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