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蔡邕读书台纪念馆说起(一)
由头
那天,在蔡邕读书台纪念馆门口(老人家的隔壁),他对我说:我们这个地方原来是大溪公社堰前大队,现在属南渡镇的堰(埝)前村。村北的一座山叫前山,村南的这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观山,村东就是大溪水库大坝,村西就是高速公路。自古以来,堰(埝)前村的上堰(埝)前村、下马滩村、中堰(埝)前村、下堰(埝)前村、陆家边和马场里这六个自然村一直生活在这一千二百亩的良田上,自耕自种,繁衍生息。
说话的老人叫陈田生,由于生养时的1950年全家喜分良田,因此取名叫田生。田生今年74岁,原是大溪堰(埝)前村的支书。他说,东坝没筑以前,这里还是一片汪洋,人们都把我们这里一带叫作“黄山湖”。其实,我们堰(埝)前村的这六个自然村还是蛮有故事的地方,如东边这个村落叫下马滩村,当年伍子胥过昭关就是讲的这个村,我小时就欢喜听村上老人讲故事,但这些故事与村子中间蔡邕读书台相比,这就小儿科了......
一个村中的土山包,让他热心了
陈田生祖籍是竹箦前马人,先祖早年就来到了堰前村开荒种地,挨到陈田生这一辈少说也已经是第七、八辈了。老人说:我很小的时候,就听父亲和村上老人说村中小山包的故事了,这个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包,就是蔡邕读书台。孩提时代的他只知道蔡邕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大官,因得罪了权贵,随带着老婆赵五娘、女儿蔡文姬到这里避难。直到他进中学念书,他才知道他们堰前村是有来头的:‘堰’的半边是‘匽’,字义是“帝王退休的地方”, ‘土’ 与‘匽’联合起来,就是让水结束流淌,停下来休息的土坝”。但是,可惜得很,当年的乡民们大多不识字、也怕麻烦,把‘堰’改成了‘埝’。
话说陈田生的父亲种田之余非常重视地方文化,当年他把七个孩子最小的田生送到南渡中学念书时就唠叨,学点文化回家把村里哪“蔡伯喈”的土山包搞起来,我们堰前村就有名堂了,就真正是“帝王退休”的世外桃源了。陈田生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,在任大队支书的岁月和在调镇工业公司当领导的岁月里,一直没忘记自家门口的土包包,一空下来脑海里就浮现出1800多年前这位可敬可爱的思想家、书法家、文学家,中国四大古琴焦尾琴的创始人蔡邕。
也许当年分田得名的真实缘故,也许蔡邕读书台离田生家门口只有短短几百米远,故早上门一开,看到读书台,就想到他们的堰前村,就想到了如何把这“帝王退休的地方”的文化发展建设起来。他清楚记得十多年前,有两位外地人专门来寻找蔡邕读书台。这两位外地学者起先到永州寻找,然后驱车到绍兴寻找,在传说中的所谓“蔡邕读书台”实地科考,最后得出的结论“实属无稽之谈”。
后在溧阳一系列历史资料和原始古籍资料的引导下,他们来到了溧阳。2012年10月26日,他们出溧阳市区,沿329省道南行。观山迎面秀立,左侧平畴田野里,一座孤峰遗世独耸,这就是蔡邕读书台。黄山湖在光绪年间尚碧波万顷,后来湖面缩小,随着大溪水库的修建,古湖早变成了良田。关于“蔡邕读书台”最早的史料,是宋朝景定年的《建康志》:“蔡邕读书台,在溧阳县太虚观东北”,到清代时,已是“牧童歌上读书台”(清宋璜诗),已无建筑。
陈田生说,南宋陆游的诗“满村听说蔡中郎”倒也说出了当年我们村的实际情况,我们村一直口口相传了下来,千百年的历史,千百年的读书台,我们不去传承谁去传承呢?外地人千里迢迢到我们这里寻找蔡邕读书台,我们哪有不把此经典历史文化纪念、传承下去的道理呢!(待续)
蔡邕读书台纪念馆
电视片蔡邕读书台
陈田生先生近照
|